味蕾上的情感密碼
作者:馬亞偉
那天我回到家,看到餐桌上擺著幾個洗好的桃子,猜測應(yīng)該是丈夫買的,于是隨手拿起一個吃,感覺味道沒什么特別的。
一個桃子還沒吃完,孩子的姑姑就打來電話:“我讓人捎去的桃子吃了嗎?那是我親自去桃園里摘的,滿園的桃子,我挑的最大的。今年天熱,溫度高,桃子肯定甜……”掛斷電話,我接著吃剩下的半個桃子,竟然覺得味道突然好起來,清甜可口,里面仿佛有陽光的氣息呢。我品嘗著桃子,不知不覺品出了非同尋常的味道。我明白,這種味道是人為加入的,并非桃子的本味。這種感覺像什么呢?就像讀一本書,潛意識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讓書的內(nèi)容更豐富和生動了。
原來,食物除了它本身的味道之外,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
我想起那次,我們搬了新家,親朋好友來祝賀喬遷之喜。大家送了很多禮物,因為人很多,我們也分不清那些禮物都是誰送的。后來有一位朋友偶然說起,當(dāng)時送我們的大米質(zhì)量特別好,是上乘的長粒香米。其實當(dāng)時那袋大米我們已經(jīng)吃了一半了,并未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朋友這樣說了之后,再吃那袋大米,覺得味道果然不錯,里面有奇異的香味,仿佛帶著遙遠(yuǎn)異鄉(xiāng)的土地之香,還有陽光雨露的清新之氣。因為明白了朋友的用心和情誼,才覺得大米的味道真不錯。
其實,我們的味蕾品嘗食物,對味道并非太過敏感。我想除了那些在“廚神大賽”上的評委具備超乎尋常的味覺感受之外,一般人的味覺并不那么敏銳。我們對食物的判斷,僅僅限于好吃和不好吃。而好吃里面又有很多層次,比如口感佳、香氣濃、有余味之類的,我們普通人的味覺區(qū)分得并不太細(xì)致。對食物的品嘗,我們一向比較大而化之,合口味即可。
我們對食物的感覺,更多來自情感上的感受。比如,戀愛時與心愛的人吃一頓燭光晚餐。用蠟燭、美酒營造出浪漫的氣氛,即使食物的味道再普通,我們也能品出甜蜜的味道來。再比如,參加不喜歡的宴會,盡管餐桌上都是美味佳肴,你也會因為心里不舒適而覺得食物味同嚼蠟。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每個人對“媽媽的味道”都情有獨鐘。我們鐘情“媽媽的味道”,可能并不是天下美味,甚至對別人來說根本就是粗糙的食物。但因為有媽媽的愛在里面,有自己的成長記憶在里面,變成了一生不變的惦念。那種味道,是我們生命之初的溫情體驗,永遠(yuǎn)無法忘卻。
看來,食物從來不是單純的食物,里面融入了人的太多情感。我們的味蕾上,有一種神秘的情感密碼。倘若識別出情感的深淺,便能品嘗出味道的濃淡。
我們總說,民以食為天。我覺得我們之所以“以食為天”,是因為食物不是單純的食物,里面融入了酸甜苦辣的經(jīng)歷,融入了悲喜憂歡的情感,融入了人生在世的冷暖與情誼,因而有了更豐富的內(nèi)涵。味蕾上的情感密碼里面,藏著我們深深的愛與情。
我的堂弟前幾年一直在國外工作,并計劃在國外發(fā)展。有一年端午節(jié),他在國外嘗到了久違的粽子。那一刻,一個快30歲的大小伙子,朝著祖國的方向,嚎啕大哭。第二天,他便開始準(zhǔn)備回國發(fā)展的事宜。如今,他已經(jīng)回國一年了。他說,他的味蕾上有故鄉(xiāng)的烙印,能夠輕易識別出回家的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