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后那條外婆路
作者:黃廷付
奶奶說,“起初村后的那條路叫外婆路。”
我詫異地望著奶奶,“那條路不是叫新華路嗎?”
奶奶看著我充滿疑惑的臉,笑了,“幾十年前,那里可沒有路,都是麥地,還是周姓和劉姓兩個生產隊交界的地方,連地壟溝都看不到哩。有一年,兩隊人就因為地壟溝的事吵了起來,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最后還動起手來,結果兩敗俱傷。兩家的當事者,也就是傷者,都讓其家人把他們拉到了衛(wèi)生院,進行治療。兩家人都非常氣憤,揚言要把官司打到北京去哩。”奶奶用她那蒼老低沉的聲音,不斷地給我講述著。
“奶奶,從前的人把地看得真重。∧憧船F(xiàn)在的人,長年都出門打工,誰還種地,好多地都荒了呢。”我感慨地插了一句嘴。
“是啊,那時候的地,可是咱農民的命根子喲!”
奶奶用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攏了一下額前的白發(fā),嘆口氣,繼續(xù)道,周家人和劉家人,一起都向北京的親戚發(fā)了書涵,讓北京的親戚為他們做主。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兩家找的這個親戚竟是同一個人。這個人叫黃事成,據(jù)說是徐元帥身邊的工作人員,可以說是咱整個高皇鄉(xiāng),走出去的最大的人物。
奶奶起身喝了口水,又接著道:“當年你父親和咱隔壁村的一個戰(zhàn)友在北京當兵的時候,也曾見過這個大人物哩。你父親說黃事成看到家鄉(xiāng)來人了,感覺特別親切,非要留他倆吃晚飯。但你父親怕回部隊晚了,要被批評,只好無奈地推辭。黃事成二話沒說,拿起電話就向部隊給他們請了假。”
“聽說黃事成當時看到來自老家的兩封書涵,立即做了回復。兩封信大致意思都是一樣的,他說清朝的安徽人就有了六尺巷的故事,張宰相那句‘讓他三尺又何妨’已成經典,代代流傳。你們都是我外婆門前的人,兩邊都是一樣親,我誰也不偏,咱也效仿一下前人的故事吧!”奶奶輕咳了兩聲,用她那早已渾濁不清的雙眼,望了一眼屋后的那條路。
“村里的老校長,仔細地為大家解讀著黃事成的這兩封書涵的具體含義。周劉兩家人聽后,都低下了頭。第二天,那地壟溝邊便聚集了很多人,他們手里都握著鐵鍬,一起奮力地把兩邊的土都翻到了地壟溝上。就這樣,短短一天的時間,地壟溝就變成了一條筆直的馬路。老校長給它取名叫外婆路。后來,公社書記說外婆路說起來太拗口,就改成了現(xiàn)在的新華路。”
“嗯,奶奶,原來這條路是這樣來的。”
我走在光滑的水泥路上,想著那個正被人慢慢遺忘的故事,陷入沉思;蛟S,不久的將來,真的再沒人知道這條路的來歷了。因為村里的老人都已慢慢老去,而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則為了爭取更好的生活,奔向了遠方。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