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橋人的頌歌——何建明長篇報告文學《大橋》
■張陵
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的新作《大橋》(漓江出版社)選擇港珠澳大橋國家重大建設項目作為書寫對象,生動講述中國造橋工程師們的感人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為民族為國家無私奉獻的中國造橋人的英模形象。這些中國工程師建造的是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大橋,一座對國家來說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大橋,將在根本上推動港珠澳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格局的大變化,擴大這個地區(qū)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深刻影響力,同時,也是一座挑戰(zhàn)當代世界建橋工程技術難度的大橋,特別是核心和關鍵工程——“島隧工程”,其技術難度當世絕無僅有。
《大橋》用極為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港珠澳大橋與“島隧工程”的規(guī)模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大橋長55公里,用去鋼鐵達42萬噸,相當于60座埃菲爾鐵塔的用鋼量。海中主體橋梁被分成478個單元,平均每個單元重量超過2000噸,完全是工廠化制造和大型設備化海上安裝。這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裝配式鋼構橋,而最艱巨的大橋工程部分,即林鳴負責的海底隧道——要在幾十米深的海底進行厘米級誤差的隧道沉管安裝,故此也是世界級難題。33節(jié)沉管中的每一節(jié)沉管內,都是復雜無比的航母級技術,再將每節(jié)重約8噸的33節(jié)沉管在海底無縫銜接起來,確保滴水不漏且保持120年壽命”。質樸無華的敘述,卻直觀地把工程的艱難和氛圍的嚴峻擺到讀者面前,讓人們隱隱感到,承擔這樣艱巨工程的,一定是一群了不起的建設者。
林鳴是《大橋》著力描寫的人物,是中國建橋人群像的一個代表。為了這座大橋的建成,他把自己10多年最好的年華都奉獻出來了。這期間,他參加了國家好幾座大橋的建設,承擔繁重的領導工作,有意識地積累著實踐經驗,提高解決各種復雜困難的能力。然而,面對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他和他的團隊深知,過去積累下來的經驗在這項工程面前顯得捉襟見肘。向世界第一流的公司求助?一談判,人家拿著先進技術坐地起價,不出高價就不給。這讓林鳴徹底明白,中國人的事情說到底只有中國人自己來辦。只有我們長志氣,不低頭,別人才會和你合作,才能找到我們需要的合作者。林鳴帶著團隊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開始了“島隧工程”的探索,也開始了他們艱難的建橋歷程。從這里開始,我們看到,林鳴的形象以及他的團隊的群像,一點一滴清晰起來、鮮活起來、豐滿起來,展現了新一代中國造橋工程師們的時代風采,也展現了中國人發(fā)奮圖強的攻堅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更由此折射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世界形象。
作品主題很鮮明,情感很飽滿,理直氣壯地把林鳴和他們團隊當作我們時代、我們國家的英雄來描寫、來表現。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就是這些具有英雄氣質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就是這些具有英雄氣質的人們支撐起來的。事實上,《大橋》把這些具有英雄氣質、英雄品格的建橋工程師們寫得很真實、很可愛。這些專業(yè)人士其實都是普通人,可是,當他們被集合在大橋的核心部位“島隧工程”的時候,就變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就特別有力量,特別有智慧,特別能戰(zhàn)斗,就是一個英雄的團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重點突出了這個英雄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精神,深化了我們對中國造橋人故事的認識與理解。作品寫林鳴團隊在“島隧工程”的各個階段,與外國公司斗智斗勇,在談判中獲得主動的故事,讀來十分感人。作品想通過林鳴團隊的精神告訴讀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中國傳統(tǒng),任何時候都不能丟。革命時期是這樣,和平建設時期仍然是這樣。特別在當代,更是走向世界的中國人破解困局、爭取勝利的法寶。也許,這就是“中國造橋人為什么能”的關鍵密碼所在。
《大橋》這部作品,光看那些密集的工程數據和大量令人費解的專業(yè)術語,我們就知道,寫作難度是很大的。不過,讀進去我們就發(fā)現,并沒有什么閱讀障礙。盡管作品不得不直面主人公的專業(yè)思維和專業(yè)話語,可讀者卻能夠輕易越過去,讀到故事情節(jié)的鮮活,感受到人物個性的血肉豐滿,順利地和主人公進行思想溝通。
《大橋》最為華彩的章節(jié),是正面描寫工程施工部分,是由主人公林鳴組織指揮的施工現場。那些驚心動魄的海上作業(yè)現場描寫,更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如寫整整用了100個小時的第一次沉管作業(yè)過程,讓人讀來會感到一陣陣的揪心。要把180米長、8噸重的沉管運到現場,放入地勢不平、滿是爛泥的海中,稍有不慎,就會失敗。事實上,工程師專家和工人們是經過失敗、第三次才完成作業(yè)的。海洋氣候變化,海底泥沙變動,都直接影響到沉管的安裝。還比如寫“最終接頭”,作者有一個生動比喻:“如果把連接起來的33節(jié)沉管比作我們身上的腰帶的話,那么最終接頭就像最后裝嵌在腰帶上的皮帶扣。大海深處的隧道無論長度幾何,由多少沉管連接而成,沒有這最終接頭,也就沒有海底隧道一說。”很通俗地講清楚了最終接頭的重要性。這種精彩的場景描寫,在作品中多次出現,形成《大橋》的敘述特色。
今年正值新中國70華誕。中國作家正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筆觸,講述中國故事,書寫我們國家70年來的偉大成就,謳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向偉大祖國獻禮。《大橋》就是這樣一份厚重的禮物。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