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義舉疊加城市文明新高度
最近,朋友圈被一段只有10多秒的視頻“暖”至刷屏。龍川田心村一鄉(xiāng)間村道,一男子騎自行車摸黑趕路,一駕車路過的私家車主主動為其送“光明”,并護送到安全地方才離去。這位好心私家車主在朋友圈暖心地寫道:“很高興能遇見你,還把你送到了路口,再見!”。
一
善行何須分城鄉(xiāng),文明何須分早晚。這位私家車主做到了“讓每一次相遇都成為禮遇”,故無人不為之感動,這也驗證了一條永恒不變的城市“暖心”規(guī)則——善待弱勢群體是城市的良心,而友善對待每一個人,則是城市盛久不衰的驕傲。
前兩天,筆者看到有朋友發(fā)了條微信朋友圈:“下班后,過興源路交新風(fēng)路口斑馬線,一位大叔把車停下,揮手示意我們先過。走過去后,我對大叔豎了個大拇指。得到司機禮讓的人兒,請不要吝嗇你的贊揚。”筆者以為,“給司機豎了個大拇指”,這個感恩細節(jié)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如果說司機禮讓行人是一種文明善行的話,那么,市民對善行的這種善意呼應(yīng),無疑是更有情感力量的表達,用“溫暖”還不足以形容人們內(nèi)心的感動。
二
5年前,“中國式過馬路”遭網(wǎng)友口誅筆伐和調(diào)侃戲謔,禮讓不過是一句口號,斑馬線上事故頻發(fā);如今,“我禮讓你先行”,在汽車數(shù)量劇增的背景下,人車沖突卻朝著緩和的方向發(fā)展,這是殊為不易的。也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道德上行的軌道上,總有一股不可忽略的能量與“善行”相伴相隨,這就是我們面對善行、接受善行時所作出的回應(yīng)。這種回應(yīng)可以是豎一個大拇指,也可以是一個微笑、一次點頭示意、一句謝謝。當(dāng)禮讓者的友善與受讓者的友善都得到良好表達,兩種同樣美好的品德相互交織,必定能激發(fā)出更大的向善的正能量,讓更多人自覺自愿地參與其中。
在河源生活久了的人都知道,這座城市的善美大多在于日常。這座有著“客家古邑”之美譽的城市承襲了客家文化傳承的善的基因,是你平常行走在街頭巷尾可以感受到的美好。友善,是每個人心里的一種期盼,也是城市共同的情感訴求。但行善與受讓不是割裂的,而應(yīng)是互動的,共鳴的。其實,我們不必害羞,不必吝嗇,只需大大方方地互動起來,大方地行善,大聲地感謝讓善意和真誠交流碰撞,把剩下的都交給時間,等待時間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結(jié)果。
三
知恩而后有善行,小善漸而大德生。一個個善行義舉,足以疊加起城市文明新高度。善行義舉可釋放出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為槎城這座客家古邑樹立起了看得見、摸得著、學(xué)得到的文明標(biāo)桿,帶動整個城市形成從善向善的良好風(fēng)氣,進而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
有道是,腳下即是故鄉(xiāng),我們在河源生活工作創(chuàng)業(yè),這里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家,每個人都希望“根”發(fā)達、“家”美好,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zé)任、都有好處,人人有責(zé),人人有份,不要把自己當(dāng)作創(chuàng)文的旁觀者,而是要以“主人翁”姿態(tài),行主人之事,盡主人之責(zé),共建方能共享。
四
文明善行就在身邊,你我皆可為。事實上,道理每個人都懂,但是真正要放在自己身上做起來,可能就不會那么簡單了。每一個人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身邊的人。樹立城市主人翁的意識,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行動,把城市當(dāng)作自己的家來維護、來呵護,又何愁河源不美?河源不文明?
有道是,花自芬芳蝶自來,但問耕耘幾分,何須問收獲幾許?只要我們?yōu)樗幼〉某鞘薪ㄔO(shè)盡了全力,我們的良心就無可非議,我們也就可以“午夜安枕到清晨”。
張 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