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燈”
■尹育青
元宵節(jié)又叫“燈節(jié)”。作為我國重大的 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有很多習俗,如吃湯圓、舞龍、 舞獅、賞花燈等,在這些習俗中,賞花燈無疑 是最隆重、參與面最廣的了,這就是為什么 它又叫“燈節(jié)”的原因所在。
關于賞燈的習俗有一種說法。據說東 漢明帝倡導佛教,而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 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于是明帝命令這 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點燈敬佛,同時令士 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 形成為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自漢以來,元宵賞 花燈就固定成為一種習俗,并傳承至今。
我們從古人的一些詩詞中可看出當時 賞花燈之盛。如辛棄疾《元夕》詞所述:“東 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 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 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 火闌珊處。”
那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場景,煞是讓人回 味,永生難忘。難怪作者寫得如此生動,令 人印象深刻。
花燈集繪畫、剪紙、編織、書法、對聯(lián)、詩 詞等于一體,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載體和民間 造型藝術。連平忠信花燈節(jié)由來已久,它從 中原傳入,有幾百年的歷史,并入選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燈是紅色的,紅色在我國文化中是吉 祥喜慶的象征,而花燈寓意著生活紅紅火 火,日子越過越好。作為我國博大精深、源 遠流長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展示了傳統(tǒng) 文化的諸多精華,表現了我國人民對美好生 活的一種寄托和追求。
民俗又叫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 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 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的文化事 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 俗。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 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xù),而且還會繼續(xù) 延續(xù)下去。正是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fā)展 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tǒng)和人文 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tǒng),對增強 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 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繼承發(fā)揚 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就是對廣大人民追求美好 生活的肯定和支持。
一個偉大自信的國家,一定是一個尊重 人民感情的國家;一個強大繁榮的時代,必 定是一個尊重民俗、文化興盛的時代。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