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元宵
■鄧遠行
相傳,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文帝時期為慶 祝“ 平呂”而設。所謂“ 平呂”,指的是漢 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老婆呂后死后不久,掌 控朝政軍政大權的呂氏族人密謀叛亂,齊 王劉囊得知消息后,在正月十五這天,在 開國老臣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大力支持 下,徹底平定“諸呂之亂”,并擁立劉邦的 第四個兒子、代王劉恒登基,稱為漢文 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為慶祝 周勃正月十五堪平“諸呂之亂”,遂將正月 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每逢此夜,必在宮中 掛起彩燈,以示慶祝,并出宮游玩,與民同 樂。在古代,夜同“ 宵”,正月又稱“ 元 月”,故正月十五夜晚稱為“ 元宵”,也叫 “元夕”“元夜”。
從唐朝起,元宵期間賞花燈成為定俗, 元宵節(jié)共放假三天。公元713 年,唐玄宗李 隆基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 盛況。盛唐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 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 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 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生動再現(xiàn) 了元宵之夜燈火璀璨、熱鬧非凡的景象。 唐代詩人張悅也曾寫詩贊曰:“花萼樓門雨 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街火樹千燈艷, 雞踏梅花萬樹春。”把元宵賞燈的情景描繪 得淋漓盡致。
到了宋代,元宵節(jié)放假七天。元宵燈夜 更是盛況空前。在這七天的元宵賞燈期間, 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大街上,家家戶戶 都將扎好的花燈擺放在街上,讓路人欣賞、 品評。燈火徹夜通明,此外,官府還進行花 燈比賽,經評為第一名的,予以嘉獎,稱為 “燈魁”。
明朝永樂七年,朝廷下詔:“元宵節(jié)自 十一日始,賜節(jié)假十日。”從而成為歷朝歷 代最長的燈節(jié),到了清代,元宵節(jié)假期改為 四天,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 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 節(jié)才算落下帷幕。
元宵節(jié)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古 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一年一度的 元宵節(jié)自然成為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好 時機,同時也有不少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 之機為自己物色心上人。歐陽修《生查子》 詩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 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詞的 后半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 卻在,闌珊燈火處。”都是描述元宵之夜情 人相見的情景。因此,元宵節(jié)造就了無數(shù) 良緣美眷,也傳下了不少借元宵抒發(fā)愛慕 之情的篇章。
元宵節(jié)寄托著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的 殷切期望,飽含著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與 追求,這是自漢以來元宵節(jié)賞燈活動長盛 不衰的源泉所在。但當今社會,西風東漸, 許多年輕人對諸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 宗教意味濃厚的“ 洋節(jié)”趨之若鶩,以過 “洋節(jié)”為時髦。年輕人喜歡過“洋節(jié)”本 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對“洋節(jié)”歷史背景 不了解,而囫圇吞棗、盲目地接受,而對中 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卻缺乏了解,而日漸淡薄, 那么,其結果有可能會邯鄲學步,既沒把外 國優(yōu)秀文化吸納消化而“洋為中用”,還有 可能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丟失,迷失自我。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既不崇洋 媚外、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固步自封, 對于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 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tǒng)美德的節(jié) 日,如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我們要提倡推 廣。但在熱熱鬧鬧過好這類洋節(jié)日的同 時,務必身體力行,弘揚本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 化,使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發(fā)揚光大,走向 世界。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