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馬燈舞
■黃球梅
每年春節(jié)期間,龍川各鎮(zhèn)都會有馬燈團 (隊),從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元宵,一連十余個的 晚上在墟鎮(zhèn)或走村串鎮(zhèn)進行表演,不但為春 節(jié)增添了喜慶氛圍,也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頗受群眾歡迎。特別是那悠揚的馬燈曲調(diào), 令許多外出鄉(xiāng)賢和當?shù)匕傩辗Q贊不已。
馬燈舞俗稱“打紙馬”或“打馬燈”,是龍 川客家傳統(tǒng)的習俗文化,也是客家人在經(jīng)歷 一年的辛勤勞作之后,歡歡喜喜載歌載舞歡 慶豐收迎接新年的民間活動。馬燈舞融合了 客家山歌、客家服飾、民樂民謠、鑼鼓、燈謎等 諸多客家文化元素,是龍川源遠流長的客家 文化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當屬客家文化的 一支奇葩。明朝年間,馬燈舞從贛、閩兩省傳 入龍川,至今有600多年歷史。
馬燈舞的表演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拜馬, 俗稱“打四圍”,二是“折字”,三是唱客家山 歌。“四圍”是展示了勤勞的客家兒女歡慶豐 收的喜悅場景,從正月里來是新年唱到十二 月,每個月一組四句七言歌,每換唱到下一個 季度演員都換一個面向,方便圍觀群眾觀看 (舊時的馬燈舞不是在戲臺表演,而是在人群 中間表演,所以分別以東西南北四個面向)。 “折字”則以燈謎的形式從“一字寫來一條浪” 的一字唱到“十”字,分別唱出每個字的字形 以及其吉祥寓意。唱客家山歌一般以唱“五 更雞”為主,從一更唱到五更,都是反映客家 青年男女熱戀時的思念,特別引人入勝。經(jīng) 過歷代藝人演變,三個部分內(nèi)容已經(jīng)融合貫 通,形成一體。
馬燈舞的道具除紅白兩匹紙馬外,還有 香車,浪傘,彩燈。紙馬一般用竹蔑扎成骨 架。馬身中間上下留個空圈,圈邊系上帶子, 表演時挽在騎馬者肩上。馬頭、馬頸、馬身的 外面用多層白紙糊裱成一匹白馬,紅馬則再 裱上一層紅紙。馬尾用芋麻扎好梳順,馬身 兩邊再用淺黃色方塊布掛著垂至接近地面, 掛布上面畫上一條穿長靴的人腿,樣子像騎 馬的姿態(tài)。表演時武士(騎馬者)主其中,用 帶子系紙馬于肩上,手提韁繩,如騎馬狀。舞 時,武士騎馬徐行,時疾馳或跳躍,動作輕松 活潑而威武雄壯,兩匹馬時分前導,時分兩 側(cè),示其武士護衛(wèi)身份。香車也是用竹蔑和 小木棍扎成骨架,再用紙糊裱而成;浪傘又稱 幌,是用一尺多長黃綢布圍成圓筒,幌底有絲 線垂邊,還有兩條彩色綢帶隨風飄悠。幌柄 用竹做成,幌手握住竹柄舞動,可以自由旋轉(zhuǎn) 幌,如走馬燈那樣,好看極了。
打馬燈主要角色有小姐1人(俗稱阿妲), 侍女2人,馬倌1人,武士2人,浪傘倌1人,推 車小丑1人。馬燈小姐要選擇村中最漂亮的 未婚姑娘擔任。小姐唱的曲調(diào)是獨有的“馬燈 調(diào)”,馬燈調(diào)的曲譜是四季調(diào),類似四季歌,原 流行于中原地帶。“四季調(diào)”受客家情歌小調(diào)影 響,北調(diào)南化,北韻南味交融,成為龍川馬燈舞 獨特風格。馬燈調(diào)從一月唱到十二月,主要內(nèi) 容是反映各個月份的農(nóng)事活動,祈求在新的一 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表演時,馬倌打筋斗而出,牽出紅、白兩 匹馬,然后小姐坐香車于中間,兩邊是侍女和 武士,前面是浪傘倌舞浪傘為小姐遮太陽,后 面是推車小丑。形成馬走香車行,旗飄浪傘 轉(zhuǎn),鼓樂炮竹鳴,歌聲震鄉(xiāng)村,很有節(jié)日的喜 慶熱鬧氣氛。
據(jù)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龍川紙馬舞起 源于古典神話《封神演義》,表現(xiàn)周王伐紂時, 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奇異姻緣故事。說是姜子 牙施展法術,以旗桿竹扎成紙馬,以綠竹制成 彩燈等為迎親禮品,命善土行的土行孫推香 車,鄧嬋玉為小姐坐香車中并帶上兩個侍女, 命上大夫散宜生擎浪傘而幌,為小姐遮太陽, 西歧將官武士騎著紙馬,組成一支吹吹打打 的迎親隊伍。他們抵達鄧營后,戰(zhàn)勝伏兵,終 成土行孫和鄧嬋玉的奇異婚事。
無論過去或現(xiàn)在,龍川馬燈舞仍然保持 了紙馬的制作和表演的傳統(tǒng)性,以歌頌純真 愛情、百業(yè)興旺和太平盛世等為主要內(nèi)容。 如今龍川馬燈舞的每一個馬燈團(隊)都善用 “舊瓶裝新酒”的辦法,在同一馬燈曲調(diào)中填 入新詞,雖表演形式變化不大,但內(nèi)容都是全 新的,所以常聽常新。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