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fā)愁吃不飽,到發(fā)愁吃什么 改革開放40年來,市民“菜籃子”里的菜品越來越豐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40年來,尋常百姓家感受最真切的就是“菜籃子”的變化,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得講究、吃得健康。老百姓舌尖上的變化,見證著河源人民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
“以前是發(fā)愁吃不飽,現(xiàn)在是發(fā)愁吃什么。”對于今年76歲的李壽娣奶奶來說,每天早上花上半小時在菜市場選菜,已成為她的固定行程。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魚肉蔬菜品種越來越多,她的“菜籃子”也是越拎越豐富了。
糧食固定份額,吃不飽只能多喝水
談到“菜籃子”的變化,李壽娣有很深的體會。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豬肉、大米等糧食都是按人均配的。那會每個成人每月只配24斤米、四兩油、半斤豬肉,小孩就只有10斤米,糧食緊張、副食品稀缺,就連佐餐下飯的菜都成問題,市場上只有咸魚、梅菜、豆腐乳等四五樣菜品可以選,其他的有錢也買不到。“因為油水少,家里每個人只能吃個六七分飽,如果肚子餓,那也沒辦法,只能多喝開水或者早點睡覺等下一頓。”李壽娣說,在上世紀60年代嫁為人婦后,買菜就是李壽娣當(dāng)上媳婦的第一課,為了一家人生活不至于難以為繼,每餐的糧食她都必須精打細算。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城里逐漸出現(xiàn)了市場,市場的菜品種也日漸增多,除了有豬肉、牛肉、雞鴨和本地小販種的苦菜、蘿卜、油麥菜等,一些荷蘭豆、西蘭花、萵筍尖、魷魚、蝦等很多以前沒見過的菜品種也開始逐漸登陸市場,一些小販也逐漸成為了批發(fā)商。因為市場的興起,買菜也更頻繁了,李壽娣因此也配上了自己的菜籃子。她還記得那個籃子是由竹子編織而成,四四方方、不大,但拎起來非常結(jié)實,這一用就是十多年。李壽娣說:“80年代雖然菜品種多了,但每個月工資也僅有30來塊,家里經(jīng)濟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tài),所以買來買去還是咸魚、白菜、梅菜這老幾樣,至于一些海味,只有過年或者辦喜事的時候才買一回。”
菜品琳瑯滿目,為吃什么而煩惱
后來隨著生活水平逐漸好轉(zhuǎn),李壽娣去市場買菜也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菜籃子也逐漸豐富起來,豬肉、牛肉、雞鴨輪著買,有時還會搭點水果,葷菜也從一星期吃兩三次,到成為每天固定的菜色。
今年春節(jié)前,李壽娣特地買了一輛小推車去購置年貨,她先去市區(qū)城南市場買了40斤豬肉、3只雞、一袋干魷魚,又兜到附近的超市和商鋪購置了年糕、料花、花生、紅瓜子、糖果、米糕……一個上午過去,車子堆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摹?ldquo;現(xiàn)在過年,要買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會特別列一個清單,頭痛要買什么、也生怕漏了什么,可選的東西多起來,反而成了一種煩惱。”李壽娣笑著說。
記者從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市區(qū)有農(nóng)貿(mào)市場37個,攤位3600多個,攤位面積約14萬平方米。而今,可以說無論是三九嚴寒的臘月,還是酷暑難當(dāng)?shù)氖⑾,菜市場里各種時令的蔬菜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甚至買國外進口的蔬菜肉食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時過境遷,李壽娣再回想起糧油緊缺,“省嘴待客”的年代,似乎已恍如隔世。“最神奇的是,現(xiàn)在買菜連錢包都不用帶了,用手機掃碼就行,不用老想著準備零錢,省心多了。”說這話時,李壽娣滿臉的笑容。
本報記者 劉世銘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 “引”“育”并重 厚植“沃土” 紫金縣全面推進旅游資源轉(zhuǎn)化工作,推動文旅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
- 樂游河源 清涼一夏|“樂游河源”首發(fā)團啟動 首日超5000名大灣區(qū)游客齊聚萬綠湖開啟清涼夏日之旅
- 預(yù)防工傷 共建和諧|遵守交規(guī)、合理作息、定時培訓(xùn)…… 保障快遞小哥應(yīng)對高溫“烤”驗
- 樂游河源 清涼一夏|東源縣上莞鎮(zhèn)雙喜臨門,迎農(nóng)文旅融合發(fā)展新機遇 獲3A景區(qū)+天然富硒土地雙認證
- 廣東省“美麗庭院”戶、“美麗庭院”典型戶、“美麗庭院”村揭曉 我市2村50戶庭院獲認定
- 翰墨飄香 獻禮祖國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