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籮格
客家風俗的傳承和變異,是豐富多彩、 包羅萬象的。比如我記憶中的籮格,就很好 地見證了客家風俗的變化。
記得童年時候,每逢重大節(jié)日,走在村 道上,經(jīng)常可以看見婆婆嬸嬸們都是挎著籮 格去探親訪友的。可以說,那時候的籮格是 媳婦們回娘家和探親訪友的重要工具。一 個小小的籮格,不管裝的禮物多少或貴賤, 那裝的都是濃濃的親情。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跟著我母親去外婆 家,所以,籮格里面都會裝些什么,我是非常 熟悉的。每年的禮物都差不多,只見我母親 首先拿出幾十個油果放在籮格底層;接著放 一層紙,又在上面放一大塊腌豬肉,這塊肉是 壓籮格的,禮物當中數(shù)它最重要了;然后又放 一層紙,再放上用蕉葉包好的幾塊甜粄。有 時還有花生、雞蛋、糖果、餅干等。看得出來, 就算給我外婆的禮物如此簡單,我母親卻已 經(jīng)心里樂滋滋的,很滿意的樣子了。
聽我母親說,這禮物大概可以分成三大 類:一是年粄(包括油果),代表年味;二是豬 肉,俗稱“籮格塊”,這是主要的禮物,凡是探 親,必不可少,而且豬肉越大塊表示越敬重; 三是糕餅之類,“糕”的諧音“高”,就表示高 高興興的意思。
除了過年,每逢重大節(jié)日,籮格里除了 豬肉,還會裝上一些相應節(jié)日的禮物。比 如:清明節(jié),裝艾粄;端午節(jié),裝粽子;中秋 節(jié),裝月餅。這些時節(jié)禮物,把每個節(jié)日的 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還有一種像籮筐那么大的,我們叫做 “大籮格”,以“擔”為單位。大籮格是特殊場 合才派上用場的,比如:婚姻嫁娶、住新房、老 人做大壽等,設宴擺酒的時候,跟這場宴席關 系緊密的主要親戚才擔大籮格去賀禮的,而 且同行的一門親戚大籮格擔的數(shù)量越多表示 排場越隆重。大籮格的禮物也比小籮格豐 富。而且,每次用大籮格,都要在側邊和蓋子 上貼上紅紙,表示喜慶,紅紅火火。
曾聽母親說過,回籮格(回禮)也有講究 的,如果長輩回晚輩的籮格,則把豬肉收起 來,回些花生、糖果就行,表示接受尊敬;如 果是同輩或晚輩,則不能收下籮格里的豬 肉,交換一下糕餅之類就行,表示友好往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籮格漸漸地失 寵了,取而代之的是編織的塑料袋或布袋, 甚至還有少數(shù)的皮革袋子。那時母親也算 是跟得上潮流的人物了,肩上也有個色彩 鮮艷的皮革袋。用上皮革袋后,去外婆家 的禮物也有所變化,袋子里面裝的禮物不 再是單調的三大類,還有外婆的衣服、鞋 子、圍巾、帽子等,豬肉也漸漸地由雞、鴨、 鵝等代替了。
近年來,探親的禮物不但不是籮格里的 三大類,也不是皮革袋里的衣物及雞、鴨、鵝 那么簡單了,現(xiàn)在是五花八門,各領風騷,讓 人難以猜測了。探親工具也不再用籮格或 皮革袋,一個小禮品包加上幾個紅包,簡單 又時尚,甚至遠隔千里,苦于工作、事業(yè),脫 不開身來親自參加親朋好友宴席的,發(fā)個微 信紅包也就足以表示敬意了。
曾經(jīng)無比風光的籮格只是記錄了客家 媳婦們一個時期的生活圖景,也很好地見證 了新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和騰飛。
作者:凌曉芳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