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唱過的客家童謠
客家童謠是客家人的智慧結(jié)晶,是萬紫千紅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朵奇葩,它從孩子們的生理、心理、興趣、認知等特點出發(fā),經(jīng)過客家人口耳相傳、代代相傳,精心提煉而成,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節(jié)奏輕快,朗朗上口。
小時候,我們的生活中沒有CD,也沒有 MP3,更沒有KTV,但因為有了客家童謠的陪伴,我們的童年依然過得有聲有色。一首首家喻戶曉的客家童謠,穿插在我們的生活瑣事中,串起了一個個簡單而又快樂的日子,點綴著我們的童年記憶。
那時候,我們最喜歡玩“捉迷藏”的游戲。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屁孩,笑嘻嘻地圍成一圈,異口同聲地唱著童謠:“ 點紙囊膩,囊藤石帝,石帝頂崗,牽牛過崗,崗葉枇杷,下葉老爺,銅杯鐵杯,點到耐個阿姨好去歸!”唱的過程中還得有人負責(zé)點數(shù),每唱一個字就用手指點著一個人,最后被點到的人,必須自覺地站出來,把眼睛閉上,其他的人則一哄而散,藏了起來。一首有趣的童謠,為一場有趣的游戲隆重地拉開了序幕。
其實,唱童謠并不僅僅只是孩子們自娛自樂的專利,大人們也會唱,而且還會耐心地教我們唱。
“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 “小斑鳩,咕咕咕,唔讀書,大番薯。”大人們經(jīng)常用這些童謠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天天向上。
“囊膩仔,棒棒飛,飛到阿姨竹兜尾,阿姨踏板送基歸,走到半路一條蛇,嚇去阿姨眼伽伽。”這是大人們用童謠教我們認識身邊的動物,了解它們的一些基本特性。
當(dāng)然,大人們也會用童謠逗弄、取笑我們。如果左鄰右舍有哪個小孩哭鬧不止,大人們會用手指劃拉著自己的臉,對著孩子唱:“羞羞羞,冇面見阿舅,阿舅買個火腿餅,食去凜慷慷。”當(dāng)看見有的小孩牙齒壞掉了很不整齊時,大人們又會唱:“缺牙耙,耙豬屎,耙唔爛,耙到半路撿雞屎。”這個時候的大人們,嬉皮笑臉的,完全沒有了平日里的架子和威嚴。
一首首童謠,就像是一條條感情的紐帶,把我們小孩子和大人緊緊地連在一起,又像是大人伸過來的一根根拐杖,牽引著不諳世事的我們一步一步地觸摸著這個世界,一點一點地懂得了什么是情和理、道和義。同時,許多看似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事物,通過童謠音韻的轉(zhuǎn)換連接,詼諧風(fēng)趣,又鍛煉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拓展能力。
謝淑敏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