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見(jiàn)小潭”還是“下見(xiàn)小潭”——詳解“見”的讀法
其實,作為對古詩文某些字詞或是內(nèi)容的解釋歷來都有爭議。古詩文是古人的作品,離我們的時代較遠,由于時間的流逝,也或者由于當時歷史的客觀原因,到現(xiàn)在里面的某些字詞的音形義發(fā)生變化這也是正常的,所以有些注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執(zhí)一詞,不同的參考書便有不同的注釋也不足為奇了。那么《小石潭記》里的一句“下見小潭”的 “見”究竟理解為“見(jiàn)”好,還是理解為 “見(xiàn)”好?我們也不妨來湊湊熱鬧,探討探討一下。
古詩文中通假字是漢語在同一歷史時期的用字分歧現(xiàn)象!巴佟钡囊馑际峭ㄓ、假借,就是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似)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耙姟币渤M贋椤艾F(xiàn)”。對于“見”通“現(xiàn)”的文言例子有許多,如“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何時突兀見此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把“見”理解為“現(xiàn)”確實很好,一則符合當時的實際,再則增加了詩文的意蘊。那么這里的“見”是不是通假字?
我們首先就從“見”和“現(xiàn)”這兩者的本義出發(fā)去分析吧,《漢語字典》里“見”的本義是 “看見”、“看到”的意思,“現(xiàn)”的本義是“出現(xiàn)” 的意思!耙姟焙汀艾F(xiàn)”是同義詞,含義上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呀。我們把它們放在具體的句子試試,看看這兩者是否有區(qū)別呢?“見”和“現(xiàn)” 單獨出現(xiàn)在句子中比較少,“見”一般以“看見、看到”出現(xiàn);“現(xiàn)”一般以“出現(xiàn)、顯現(xiàn)”出現(xiàn)。我們看看以下兩個句子:
①迷蒙的燈光下,我看見前面有一個單薄而瘦削的身影。
②迷蒙的燈光中,一個單薄而瘦削的身影顯現(xiàn)在我眼前。再看看前面的兩個句子能不能這樣表達:
①迷蒙的燈光下,我顯現(xiàn)前面有一個單薄而瘦削的身影。
②迷蒙的燈光中,一個單薄而瘦削的身影看見在我眼前。
顯然地,后面兩個是病句。可見,前面的兩個句子雖然都講了同一個意思,“見”和 “現(xiàn)”也是同義詞,但兩者在習慣的使用上還是有差別的!耙姟笔前炎约嚎吹降臇|西放在后面;“現(xiàn)”是把自己看到的東西放在前面。那么這種微妙的區(qū)別對句子的表達又有什么作用呢?我們不妨再作深入分析吧,“看見” 前面的主語是“我”,“我”便成了“看見”的這個動作行為的支配者,這說明了“見”字更突出的是人在事件中的主動性和刻意性,甚至專注性;而“顯現(xiàn)”前面的主語是“一個單薄而瘦削的身影”,“我”便成了“顯現(xiàn)”的這個動作行為的接受者,這就說明了“現(xiàn)”字更突出的是人在事件中的被動性和無意性,或是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突然性。而這種微妙的差異往往能表現(xiàn)出當時人物思想情緒的狀態(tài),在作品中對深入主題、揭示中心更是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如:“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南北朝民歌《木蘭詩》)。“見”應是它的本義,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木蘭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軍貼,看了一遍又一遍,內(nèi)心起伏不定,矛盾重重,思忖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通“現(xiàn)”就不好理解了。
而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這里的“見”就應通“現(xiàn)”。詩人陶淵明于東籬下專注地采擷著菊花,醉心于這片菊花的芳香與爛漫,抬頭間,那遠方熟悉的南山卻像陌生的客人不打招呼地映入了眼簾,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躍然紙上;而理解為本義,就不能更好突出詩人那種陶醉與忘我的狀態(tài)了。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還有辛棄疾的“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我們回到《小石潭記》,來看看里面的敘述:“從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弊髡呦嚷勊,然后循聲尋源,于是拿起竹刀,砍下前面的竹子,開出小路。這里作者一系列的動作行為都帶有主觀性和刻意性,因為作者在心里已清楚前面可能是一條小溪或是一個小潭了。那么砍下竹子,看見前面有一個小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這里“見”應該理解其為本義,從中我們更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當時那種好奇和急切心情,尤其切合作者貶官后寄情山水,借以排遣郁悶心情的心態(tài)。而把 “見”理解為“現(xiàn)”就沒有它的本義那么合理,一則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二則不能很好地表現(xiàn)詩人那種主動獵奇的心理。
所以,我認為這里“見”不是通假字,還是讀“下見(jiàn)小潭”為好。
其實對于類似以上有爭議的例子,在古詩文學習中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語文書或參考書便有不同版本的注釋,大家各抒己見,拿來探討探討我覺得本沒什么。不過,一些“好事者”卻拿這些來作為練習或考試的內(nèi)容,考考我們的學生,測測我們的老師,這著實讓我們學生和老師頭痛。在一本語文練習冊里,我曾碰到這樣一道題:“月色入戶”(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這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修辭手法?依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沒什么修辭手法呀。莫非這里運用了一種較為偏僻少見的修辭手法嗎?查查參考答案,原來是擬人。擬人是簡單得很的修辭手法呀,為什么偏偏沒有想到呢?再深查,原來有些參考書把“月色入戶”譯為:月光悄悄地映入到門戶里來!扒那牡亍辈皇菙M人嗎?有道理?墒窃臎]有呀。我想,這樣的問題讓蘇軾也難于答得上來。
是“下見(jiàn)小潭”也好,是“下見(xiàn)小潭”也罷,本著鉆研探究的精神搞教研自然是好事,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研工作的進步。但我認為作為教研工作者更應持著謹慎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明辨是非,對古詩文的注釋應有一個明確的、統(tǒng)一的和正確的意見,確實有爭議的應該有所保留,更不要成為學生的考點,不然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茫然。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