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治療費用難承受 精神病人或滯留醫(yī)院或“流落”民間
精神病患者的遭遇直擊社會救助體系的缺失。
“喂,你好,你是曾某貴的家屬嗎,曾某貴早就可以出院了,你什么時候能來把他接走?”“啊,再等等吧,接回來了,也無力養(yǎng)!” 日前,記者走進東源新港精神病院院長辦公室時,就聽到這樣的通話聲。張雄華院長見到記者,無奈地說,為了曾某貴出院的事,院里打了不知多少次電話,可是家屬一直不來接人。
據(jù)了解,像曾某貴這樣,滯留醫(yī)院的可以出院的精神病患者就有10 多人,有些滯留時間最長的已有5年之久。
治療費用難承受
張雄華給記者講了曾某貴家的情況。由于父母都不在了,曾某貴的兄弟一大家人,沒有精力管他。50 多歲的他只好沿村乞討為生。記者見到曾某貴時,他已是衣服干凈,臉色紅潤。他告訴記者,希望回到家里繼續(xù)治療。
據(jù)了解,精神病患者大都喪失學習、生活、勞動能力,很難自食其力,加上精神疾病很多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容易復發(fā),需要長期治療,家有精神病患者,不僅患者家人的情緒受影響,而且治療費用也是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
據(jù)院方講,這些不愿來接患者出院的家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力負擔出院后的治療費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多是因病致貧家庭,多數(shù)是貧困戶、低保戶。記者前日跟隨東源新港精神病院一醫(yī)務(wù)人員到和平縣源鎮(zhèn)一患者家里家訪;颊呒胰吮硎,為了治病,他們已花了很多錢,以后出院后每個月的治療費用也讓他們難以承受。
救助體系待完善
有人說:家有精神病患者,傷心!治療和看管,憂心!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這些精神病患者的遭遇,暴露出社會救助體系的軟肋。
記者從有關(guān)部門了解到,源城區(qū)通過每月定期給貧困精神病患者發(fā)放藥品的方式來力圖減輕患者家庭負擔,但仍難從根本上解決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問題。
從事精神病患者救助工作多年的張雄華對此分析說,精神疾病目前已成為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政府必須也負擔一些責任。他建議政府將這一群體的救治納入公共衛(wèi)生視野。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