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派記者在北川采訪見證同舟共濟廢墟堆上換青天
從山頂俯瞰北川縣城,情景讓人黯然。
3月8日,記者隨入川賑災的廣東獅子會成員來到北川,來到這個曾經讓13億中國人牽掛的地方。這一天,北川的空中陰云籠罩、霧氣彌漫,仿佛是在為那些遇難的同胞哀悼。
從成都到北川,單程需要兩個多小時。一路上,看著在地震中留下累累傷痕的高山、被摧毀成廢墟的家園、嚴重毀壞的道路……記者沒有心情去想其他事情。眼前的一切,真的讓人難以想像,“5·12”下午2時28分,這里發(fā)生了怎樣的慘烈和傷痛。
因為行程緊湊,記者一行無法停留北川太久,所見所聞或許也只是北川的一角。
災后的大禹故里
北川,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誰曾想到,數(shù)千年之后,他的子孫竟遭受如此災難。
在通往北川“羌寨”(老縣城中心)的盤山公路上,都能看到震后的建筑廢墟、忙碌的人們以及各種感謝的標語……
翻過一段山路,我們來到“羌寨”,“羌寨”的大門被封,兩名保安站在鐵門前守護。門口貼了一張通告,簡單介紹了關于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情況,這意味著此處將來是旅游區(qū)。
據了解,當?shù)芈糜尾块T已從今年2月底將此處列為試游景區(qū),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但在記者看來,當天很多人來此地的目的并非為了旅游觀光,而是借這個遺址憑吊、紀念死難者。
在大門的右側,有一條通往山頂?shù)乃嗦,人們可以上山,從高處眺望縣城的全貌。天氣盡管不好,但上山的人很多,不足3米寬的山路被擠得水泄不通。
站在山上眺望北川縣城,眼前的一切依然是讓人觸目驚心,很多房屋整體性坍塌或者傾斜,水泥路沒隔幾米遠就錯位性斷裂,高層樓房也被埋入泥石流當中,只露出一點破屋頂,周圍的高山更是因為坍塌而變得滿目瘡痍……很多前來的觀看者不住地嘆息:真是太可怕了!
去北川是為了憑吊
北川,在外來人眼里是一種傷痛,更是北川人民心里難以抹去的傷痛。
66歲的楊大叔已是第3次來北川地震遺址。他說,他的一個好朋友在“5·12”大地震當天去了北川縣城,至今下落不明,估計已被埋入廢墟。楊大叔神情憂傷地說:“有空就過來轉轉,真希望有一天他會突然出現(xiàn)在我眼前!睏畲笫逡淮未问,“回來的可能性不大了,我經常跑來看看,紀念我的這位老朋友。”
像楊大叔這樣來憑吊朋友或者家人的人很多。在山坡上,有一處橫幅上寫著“沉痛哀悼5·12地震遇難同胞”,旁邊還立了一塊石碑,同樣是這樣的刻文。有人在石碑前磕頭、燒香……人們以各種方式為死難者哀悼。
據介紹,每逢節(jié)假日,前來北川悼念的人更多,今年春節(jié)期間,進入北川的人高達20萬人次。當?shù)芈糜尾块T預計,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建成后,將有更多的人前來憑吊、紀念和參觀。
令人欣慰的板房區(qū)
災難雖然可怕,但生活總得繼續(xù),災后的北川因為有了板房而有了生活氣息。
回來時,記者參觀了一個災民集中的安置點,發(fā)現(xiàn)板房區(qū)內散發(fā)的生活氣息讓人欣慰。瞧,過年時的燈籠還掛在門口呢,貼在門上的對聯(lián)也表達了災民的感恩:“天災無情霹靂一聲大好河山成陷阱,人間有愛同舟共濟廢墟堆上換青天”,橫批是“情暖人間”。
有的人家里,一家老小正圍在一起看電視;板房的一些活動區(qū)域,還有小孩在玩耍,老人悠閑地踱步,婦女談笑風生……
板房區(qū)域內,還有一些小商店,門口堆滿了貨物,都是一些日用品,甚至還有專門銷售IC電話卡、打IP電話的地方。整個安置點儼然一座秩序井然的小城市。
災民們交談的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從之前見面談地震,到現(xiàn)在避而不談“地震”,更多的是聊災后打算,生活多了幾分樂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