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文藝輕騎隊三隊員永記延續(xù)四十年不褪色的友誼
陳漢章、張月英、陳立成三人的合影
青春年少時結(jié)下的友誼,經(jīng)過歲月的窖藏,歷久彌香。老照片里,定格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世的滄桑。近日,68歲的陳漢章從深圳趕回河源,回到曾經(jīng)工作過22年的單位——源城山歌劇團,看著演員們洋溢著青春光彩的臉和劇團里齊全的軟硬件設施,他不勝感慨,當即從口袋里拿出四張合影,向大家講述了他和另兩個劇團同事四十年來的友誼。
相逢是首歌
第一張是黑白相片,1966年攝于北京。那時,一起共事于河源縣山歌劇團的陳漢章、張月英和陳立成三人都是紅衛(wèi)兵,在文化大革命時去北京拍的。
時隔40余年,相片保存完好,一點也見不著歲月的印痕。彼時,三人正值青春韶華。左邊是陳漢章,1943年出生于東源,在東源政協(xié)退休后移居深圳,專事文玩收藏;中間是一位清秀的少女,名叫張月英,祖籍東源縣黃村鎮(zhèn);右邊的帥氣少年,叫陳立成,現(xiàn)任市工商聯(lián)副會長。另外三張相片,分別是1996年、2001年、2008年的三人合影。
四張照片,同樣的人,同樣的位置,同樣的深摯感情,見證著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濃濃友誼在時間的長河中靜靜流淌,勾起了大家對往事的無限懷念和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
陳漢章說,去年9月30日,他從深圳特意趕回河源,準備國慶節(jié)與相交40年的摯友見面。讓人遺憾的是,兩位好友均要事纏身,匆匆一會就已各奔西東,“看到老朋友無恙,也就心安了!
往事并不如煙
陳漢章與月英、立成兩人相識于上個世紀60年代,同屬于河源縣山歌劇團的文藝輕騎隊。陳漢章是團里的多面手,主要負責舞臺美術(shù)設計,還兼任笛子、手風琴的演奏者,而月英、立成兩人則是劇團里的演員。陳漢章說,大家一起共事,一起生活,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互相扶持、互相鼓勵,釀出的友誼特別醇。
劇團經(jīng)常下鄉(xiāng)演出,跋山涉水,行程苦得很。陳漢章左肩擔著28斤的手風琴,右肩挑著行李,總共100斤。張月英當時15歲上下,力氣弱,肩負重擔相當吃力。每走一程,陳漢章、陳立成就輪流幫她挑擔。山路崎嶇難行,上坡時,他們先把自己的行李擔上山,再下來幫張月英挑行李。
有一回遇上大雨,雨后林中一條小河急流如箭。張月英個子小,無法趟過河,章、成兩人一起背著她過河。這種幫扶不夾雜著一絲兒女私情,是純粹的友誼。陳漢章說,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大家的思想都很單純,每個人的理想也很崇高:“為人民服務”,越是偏遠的地方他們越要去,為那里的村民送去歡樂與精神慰藉。因此,山歌劇團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惠陽地區(qū)的山山水水。
每到一處,當?shù)鼐拖襁^年一樣,敲鑼打鼓地歡迎劇團。當時農(nóng)村的精神生活極度貧乏,劇團的演出無疑給村民帶來一頓豐厚且難得一見的精神盛宴。晚上,家家戶戶早早地吃過晚飯,端著木凳子來到并不寬敞的曬谷場,有的人來不及搬凳子,干脆席地而坐,小孩子則爬上樹,里里外外只見人頭攢動。劇團的表演大約一個多小時,村民看得如癡如醉,全場掌聲不斷。表演結(jié)束后,村民意猶未盡,拉著劇團的人拉家長。
當時,到哪里演出都是走路,每天幾十公里的山路,陳漢章記憶最深的是黃村的寧山,那里最為偏遠,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鋪上水泥路,小車都能開到家門口了,家家戶戶有電燈電視,村民們再不用打著火把趕幾十里山路看演出了。
友誼地久天長
時代的激流給了每個人充分的發(fā)展機遇。張月英在劇團里待了10余年,1970年代,她去了汕頭發(fā)展,現(xiàn)在已從人民警察的崗位上退休,頤養(yǎng)天年;陳立成則離開得更早,在外做生意;陳漢章在劇團直到1988年離去。
分別后,三人互通書信,從未斷過聯(lián)系。到了上世紀90年代,現(xiàn)代通訊代替了紙筆,改用電話問候了。每逢節(jié)假日,三人聚首,聊得最多的是在劇團的那些日子,笑聲淚影,化作一輩子無法忘卻的記憶,F(xiàn)在他們均已年近古稀,淡泊而知足樂善,唯一觸動他們心弦的,就是這段延續(xù)了四十載而永不褪色的友誼。
本報記者 張鋼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